也谈马云的“计划经济”
2017-06-10 19:01:04
  • 0
  • 0
  • 6
  • 0

马云在“2016世界浙商上海论坛”上的演讲时候提到:“马克思主义讲到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到底哪个好?我认为这个观念我们过去的一百多年来一直觉得市场经济非常之好,我个人看法未来三十年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计划经济将会越来越大。为什么?因为数据的获取,对一个国家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有可能被我们发现”。

如果换成是别人来说这句话,国内的主流经济学界,可以完全无视,但是说这番话的是马云,那就不能沉默了。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被称为著名经济学家的吴敬琏、张维迎,都纷纷出来批驳马云,他们的共同看法是:计划经济已经失败,未来就是有大数据也不能搞计划经济。

马云显然是不服的,2017年5月26日在贵阳数博会上演讲时,再次重申:“去年我提了一个观点,我说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出现,我们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将进行重新定义,我们在过去的五六十年,大家认为市场经济要比计划经济好很多。但我个人觉得,未来三十年,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将会被重新定义。我这个观点在国内得到了很多的经济学家一致批判,大家觉得我是胡说八道。这里我自己先告诉大家,我指的计划经济不是那时候苏联的计划经济,也不是中国刚开始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最大的差异是,市场经济有一只无形的手,我想问大家,如果这只无形的手你愿意摸到,你愿意做计划吗?在大数据时代,特别是万物互联的时代,人类获得数据的能力远远超过大家想象,人类取得对数据进行重新处理以及处理的速度的能力也远远超过大家,不管是AI也好,MI也好,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将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我想说明的一个问题,由于大数据让市场变得更加聪明。由于大数据,让计划和预判成为了可能”。

一方是国内著名的经济学界代表人物,另一方是有钱任性财大气粗的马云。神仙打仗,凡人看热闹都看不到精彩亮点。未来就是有大数据也不能搞计划经济和有大数据也不能搞计划是不同的概念。计划经济和计划是完全不同的。双方的争辩首先在概念上就是各唱各调,鸡对鸭语。

马云的解释并没有错,计划经济不等于公有制,计划经济和国有制不是充要条件,不是计划经济不好,是没计划好。马云的观点立足于计算机时代的超级数据处理能力和大数据的获得,让计划和预判成为可能。但是,大数据究竟何为大?大到什么程度可以做完美的经济计划?双方共同点就是对信息的肯定。不妨从这个角度探讨。

信息不是具体的事物,也不是某种物质,而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信息必须依附于某个客观事物而存在。同一个信息可以借助不同的信息媒体表现出来。信息也是一种资源,具有使用价值。信息传播的面积越广,使用信息的人越多,信息的价值和作用会越大。现代市场的竞争,实质是信息的竞争。现代营销渠道和方法目的只有一个,让终端消费者知信,但知信不等于知情!知情不等于认同,认同不等于满意,满意不等于购买。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用价格信号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社会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围绕价格进行资源博弈的过程,对任何一种资源的优先占有都可以在博弈中获得相关的利益,信息也是这样。

信息时代,互联网扮演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和战场。每个人都积极主动发布所掌握的信息,不管是无偿提供给大家,还是为了什么目的进行传播交换,互联网就这样成为了一个信息集散地。广泛、海量的数据、信息,快捷、发达、便利的流动、传播,科技的进步使社会结构和政治生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改变了劳动性质和家庭以及社会结构。

在商言商,互联网时代涌现的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平台,确实成就了很多人,但是比起对其他方面的伤害,很可能是弊大于利。以马云的淘宝为例。首先淘宝店家的营销策略大都采用价格战,在文字、图片信息完全一样的情况下,巨大的价格差异让人无所适从不敢相信。都说一分钱一分货,但看不到实物,对比不到功能结果,怎么判断真假优劣?怎么取舍选择?怎么认同价格合理性?如果企业靠低价就能占领市场,就能解决产销平衡问题和市场问题,还招商走分销渠道干什么?还采取各种营销模式干什么?不管是自己的网站,还是企业在淘宝开网店,生产企业用得着把这个机会送给淘宝的店家吗?其实厂家就是赔钱赚吆喝也未必供不应求,何况很多商品并不是刚需的日用消费品。

所有的营销理论在信息相对大暴露下,在众多的淘宝网店低价策略下,全都成了空谈。真正获利的是提供平台的阿里,正所谓淘金的卖苦力,卖铁锹的赚大钱。

生产商、流通商不愿赔钱赚吆喝,消费者也不愿当冤大头,乱行乱市的结果伤害的不仅是生产企业,就是经营店家和消费者,同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价格混乱,最终结果只能导致消费者不理它,连体验产品的机会都不给你。信息爆炸、信息混乱破坏的是诚信,伤害的是社会。尽管人们认识到这些弊端,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办法解决。

谈到信息和大数据,哪个能和6亿多QQ会员,8亿多微信会员的腾讯相比?已经掌握如此大数据的腾讯,不差技术,不缺资金,拍拍网又如何?为何不能充分运用好手中的海量人际资本?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缺乏利益捆绑。掌握不等于掌控!虽然掌握了海量人员数据信息,却只能小心翼翼地使用这笔财富。否则使用不当,已经不成为秘密的个人隐私,会给使用者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当我们谈论精准营销、数据库营销的时候,是建立在消费网络的信息数据库基础上的设想。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百度、顺丰、网易、新浪、搜狐、电信、移动、联通、银行、邮政、公安、交通……众多互联网平台数据库,人员数据量不能说少,搜索工具不可谓不先进,但是信息量已经成为负担。信息爆炸时代搜索信息的成本甚至高过信息本身的价值,而且还不能对信息的真伪做出正确判断。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规模性等等更是无从谈起。即使这样,信息仍然散落在互联网某个角落躲猫猫,冷眼嘲笑着想找到利用它们的人。筋疲力尽地搜索寻找过程让人烦躁,更严酷的是,即使找到了,真的敢相信吗?敢使用吗?不能让人相信的数据价值等于负数,曲解的信息更是负担。

也许,这才是双方争辩的焦点。大数据确实有利于计划更符合预期,但虚假的数据也一定会带来误判造成损失。如何解决信息的真实可信可能才是突破点。

一切趋向扁平化、去中介化,这是互联网商业运用的本质,而大数据、云计算、网商、电商、微商……不过是形式。互联网最大价值打破了空间、时间制约,信息越来越公开透明,过去依靠信息不对称赚钱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今天互联网已经不得不被各种势力认同。互联网的能量、魔力来自于网友与网友、终端与终端间的互动,缺乏这个“互”字,互联网的威力就会大减。其次是“联”,互联网最大的功效,就是将原本相隔万里的一个个点,通过网线连接起来,“联”是“互”的前提和保证。一个个点,一条条线,必须交织成四通八达相互关联的网络,才能令互联网的威力倍增,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推动力。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跨地域、无边界影响力日趋显著,大势已明。互联网+、互联网思维,加什么?如何思维?加的是诚信,思维的是关系,变买卖关系为合作关系,让消费者参与到分配中,参与到分配规则制定中来,信息透明度越高,关系会越紧密,市场会越稳定。不管是互联网还是物联网,网起来的都是人,客户不再是一位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将客户纳入到创新的过程中,客户与企业一起参与创新、共同迎接挑战,只有合作才能共赢。把人网起来做什么?最终还是消费。因为只有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都走完,才能体现产品价值,实现资本增值。

人是信息的接收目标,同时又是信息源,还是传播结点。只有掌握了更多的人,信息的产生、验证、加工处理、传播、接收、反馈、制造新信息不断循环,才有了基础和活力,这就是人际网络的价值。如何利用人的社会资本,发挥人际网络的价值,比互联网更重要。互联网始终是信息流的工具,互联网改变的是人的观念。如何影响人形成见和同解,才能聚小成大,聚专成全。消费者需求信息是否真实,能否及时,取决于消费者愿否参与,能否负责。人只要参与其中承担责任和后果,信息自然相对真实、及时、可靠、可信、有利、有用,市场必然稳固发展。

正是因为现在剩余的闲散资金掌握在众多消费者手中,所以,本来不起眼的消费者才成了不得不被重视的对象。消费者确实很强大,但消费资本的强大建立在群体组织之上,单个的消费者,无法抗衡众多资本的算计。数据孤立无对错,信息关联有乾坤。相信数据不迷信权威,规律、常识为上,逻辑为先。生产流通消费是规律,参与交换分配是逻辑,分配规则决定财富分布曲线是结论,以衡求和是宗旨。只想阐明一个观点,集众私成大公,顺应欲望掌控度,要比任何控制都文明强大得多。怎么实现?控制市场,引导市场,寻找买卖双方认同的平衡点,重点在以衡求和。参与交换分配,核心在分配,分配规则决定财富分布曲线,关键在规则。产消合一经济时代,合作共赢是买卖双方对立的统一。把人组织起来,充分运用好人这个活资源才是目的,才是产消合一经济时代的思想,这是产消合一经济时代的特点和趋势。

不管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最终还是要利润,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什么是有道之财?什么算取财正道?

阿里模式,其实是市场模式,不过把地面市场搬到网络。只管收保护费,基本上是网商各自经营。低价竞争乱行乱市劣币驱逐良币,冲击实体企业经营困难,迟早会引发大问题。

京东模式算是商场模式,把超市大卖场移到网络,可以称为网上“沃尔玛”。虽然像“沃尔玛”一样,代替商家经营,但信息垄断制造信息壁垒,靠信息不对称赚钱盈利,不符合互联网精神。

两棵大树压制了互联网商业的发展,其余的垂直细分市场等策略,只能是夹缝中生存。因此,互联网商业模式应该走第三条路。综合阿里、京东模式利弊,做信息枢纽、交换平台、分配中心。靠信息引导,靠利益分配管控发展壮大。

现代市场的产生不是靠自然约定形成,更要人为创造发展。有创造就有控制,因此,市场控制才是核心。控制什么?自然是控制人!这里的控制不是强制,而是尊重人性,满足人的需求欲望,引导消费。将来的趋势不是物美价廉、服务周到就可以吸引消费者,靠做同样的事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同质化竞争,不会让企业长治久安。而是在消费者认同产品的前提下,消费的同时还要参与分配赚钱,变支出为赢利,变负号为正号。谁这方面做的公平、公正、完善谁才能吸引消费者,谁能让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其中才能做大做强。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